2023年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从村容整洁入手,逐步延伸,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示范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新农村建设氛围空前高涨。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郎溪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现场观摩、广播、电视、宣传栏、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对全县乡镇干部、示范村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综合示范点理事会会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各乡镇村都先后组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各示范点理事会会长及村民代表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把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出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村镇建设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

  “规划先

  行、无祥规不建设”的总体要求,2007年编制了郎溪县村庄布点规划,并于2010年重新修编,对每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先编制建设规划再建设。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四)项目整合,社会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但离不开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项目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向新农村示范点倾斜。目前已整合项目有:农村能源沼气、农村重大公共卫生改厕项目、农村人饮工程、文化书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配套项目。同时我们还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动员本乡镇,特别是本村一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建设家乡,鼓励在郎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营造村企共建氛围。安排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

  (五)健全机制,注重长效,着力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自身建设,确保人员、经费、工作到位;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制定了《郎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及指导组工作职责》、《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列会制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驻村指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管理考核细则》、《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二是完善综合示范点申报确点、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是完善督查指导机制,实行示范项目建设通报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考核验收机制,完善以奖代补制度,据实兑现奖补。同时,引导新农村示范点从卫生保洁、经济发展、理事会建设、筹资投劳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二、取得的成效

  (一)示范工程稳步推进,示范效应明显增强。

  2个示范镇、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前五年建设的综合示范点逐年巩固提高,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点,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新发镇通过五年的努力,已基本达到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正在积极探索“整乡(镇)推进”工程;新增示范镇(十字镇)示范工作按照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要求正在扎实开展、稳步推进。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已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104个,全县示范点筹措建设资金2390多万元,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参加新农村建设达10万多人次,编制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121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7个,村经济发展规划11个,示范村经济发展规划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13个,成立村民理事会117个,建立了镇村文化活动场所142个,组织开展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502场次,完成村庄内道路硬化49.4万平方米,实现改水3.4万人,完成卫生改厕5704座,新建沼气池3755口,修建排水沟近46.8公里,清除垃圾、淤泥10.9万吨,拆除废旧房屋、厕所、围墙等路障4286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示范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来,我县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点,充分发挥了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也成为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我县以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为主攻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以推进食品工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积极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认真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工作。根据我县实际,以粮食、特色蔬菜、茶叶、肉禽类加工和特色酱制品加工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截止2010年我县现有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市级26家、省级7家。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了“一村一品”专项调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郎溪县关于加快“一村一品”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积极组织红新制茶、瑞草魁茶场、庆丰茶叶合作社等企业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其中“龙溪湖剑

  茶”和“瑞草魁”茶叶荣获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四是推进名优农产品标识认证工作。目前我县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22个。

  2、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94个,其中种植业25个,畜牧业34个,渔业10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它20个,现有社(会)员4230人,带动农户47186户。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6.28万亩。村务监督、“三资”清理工作取得实效。目前,全县111个村(居)完成了“三资”清理工作任务;13个乡镇(含开发区)均成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111个村(居)实行了“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3、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一是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二是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科学制定补贴方案。三是高度重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通报并督促进行了整改。

  (三)民生工程不断深入,惠民行动进一步深化。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农村低保人数12704人,全年发放补助资金1181.62万元。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标准(1541人)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标准(358人)由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2400元,全年发放供养资金294.1万元。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特别)扶助,审核确认符合政策规定的575人,补助资金46.26万元全部发放到位。安排补助资金683.67万元,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11384人。1590名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享受生活救助360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440万元;发放免费教科书63831人次,价值439.8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616人,计42万元。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共计260.35万元,受惠学生2591人。举办各类农民科技培训班748期,培训农民10.18万多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

  5682人次,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6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5661人。新农合参合率96.57%,补偿累计受益301654人次,累计补偿支出3003.43万元,占2010年筹资额的73..73%。4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72个村卫生室新建项目已完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或修缮工程已全面完成,岗位培训工作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实施。全县水稻投保面积为35.58万亩,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96%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逐步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涉及到5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新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床位300张。2009年提前建设完成全县10个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17个“农家书屋”工程全部完工。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在8个行政村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水泥场地全部建成,健身器材安装到位。1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3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部建成,所需设备配套到位。1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

  (四)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谐新农村创建不断推向深入。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体系,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及时全面地进行党务、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不断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群团等组织作用,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巾帼示范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基层各类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现阶段及下一步工作

  (一)大力开展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和拆迁安置,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抓一批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创建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214省道新农村示范带

  围绕宣城市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212工程(建设200个美丽和谐村庄、10个文化特色村、20条新农村示范带)。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及文化特色村,认真开展好214省道示范带的创建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继续抓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011年度22个示范点建设任务。

  2、加强郎溪县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

  示范带创建工作。

  3、抓好23个示范村“整村推进”。

  4、探索示范乡镇“整乡(镇)推进”。

  5、抓好老点的巩固、完善和提高。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7、进一步完善联系帮扶和协调机制。

  8、加强新农村建设观摩培训工作。

  9、加强财政资金项目监管力度,合理使用奖补资金。

  10、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考核工作。

  第二篇:做法与成效

  做法与成效

  一、一是坚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按照区、乡两级工会要求,首先抓参与职能的发挥,抓职工民主治理基础建设,由工会委员会出面组织,以车间、班组为单位,按照具有代表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原则,选出代表候选人若干名,然后再从这些代表中按照一线职工70%,劳动能手20%,班组长10%的比例推选出正式代表35人,组成职代会。定期评议企业事务,决策有关事项。企业还利用宣传栏,开辟了厂务公开专栏,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重大改革项目、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劳动福利等事项定期公开,切实维护职工权益。二是落实好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2010年以

  来,我公司把推选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作为工会民主治理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维权机制,突出抓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治理制度、劳动争议调处制度等,并把企业合同文本交职代会审核把关,我公司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100%。三是加强了工会组织建设。按照省、市、区的八项标准公司工会逐项落实,有条件的自己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取得公司的支持上。刻制了印章,制作了牌子,建起了“职工活动室”,组建了活动场地,进一步规范了工会工作制度,职责。

  二、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促进企业发展,推动协调劳动关系稳定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工会的凝聚力。一是建立职工生产技术培训学习制度。从思想上提高职工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生产意思,公司规定,凡招收新员工必须先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合格后才能录用上岗,同时利用每天晨会、学习期间,组织职工进行安全、劳动法律、法规等发面的灌输学习,增强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开展“职工之家”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年终联欢会)、劳动竞赛,形成激励机制,为职工营造学习、充实、提高的浓厚氛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深入开展“爱心助困”活动。2010年6月,我镇一名残疾青年无父无母,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境窘迫,鉴于种种情况,公司为其安排了办公司管理人员的岗位。四是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我公司职工40%是女职工,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女职工的利益,发挥好“半边天”作用,激发女职工在企业发展中建功立业。让这些非凡群体同样感受到公司工会大家庭的“暖和”。三、一是树立工会干部的良好形象。建设学习型工会,通过学习实现自我超越,改善人际关系,加强团队学习,加强同职工的联系沟通,改进工作,敢于和善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自建会以来,公司工会累计征集职工建议122条,采纳35条。二是凝聚职工,维护职工权益。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不断健全和完善职工互助机制,妥善解决职工工作、生活中碰到困难和问题,真正解

  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三是服务企业发展,促进效益提高。公司工会始终服务于企业发展这个中心,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解决企业发展难点,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重点,通过创新技术,加强治理,提高质量活动,把职工的热情引导到提高效益和服务质量上来,从而促进企业的更大发展。

  第三篇: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社会义主新农村建设。

  一、基础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涉及到旧房拆除、房屋美化、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等多项工作。为切实把这些基础建设好搞好,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宣传发动。镇村干部经常走村串户,深入到群众中去,向农民讲清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做法和目的,提高群众参与意识。特别是在拆除猪牛栏、厕所等危旧房时,很多百姓不理解,通过党干部耐心做思想工作,想尽办法迁后安置,最终还是成功将大部分危旧房拆除,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后来也赢得了百姓的称赞。

  二是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民主体,理事会运作”的基本模式。首先是选举有威望、能力强、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成立村民理事会,结合农村轻年外出务工实际,公充发挥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其次是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力量,应该建什么、不该建什么,怎么建,都由理事会召开村民代表大

  会决定,再由理事会做个别农户思想工作。比如在新建农村过程中,个别村民不愿参与或是提出无理要求,事会事代表村集对向其做工作,讲明不配合就是损害集体利益的后果,让其认识到村民自治的力量,从而改变观念,积极参与。从我村建设经验来看,近年来,我村共拆除危旧房XX栋,村民投工投劳硬化道路XX千米,都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建设成果也比较满意,没有发生一起因新农村建设产生的上访事件。

  三是政策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过种中,我村充分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政策,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及长效管理。拆除危旧房时,有些村民房屋建设不合理,通过拆除后移,门前修路的方法提升后移重建房屋的综合价值,得到百姓的赞许;另外部分困难群众重建经济压力较大,我们就结合危房改造给予适当补助,不但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更多的是提高了百姓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二、资金筹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历史任务,由于我村各项事业的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解决三农问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是扩大龙头影响。村委会及村民理事会着重选择一部

  分热爱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建设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向其讲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资金困难,这些能人富人带头捐助,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扩大了他们在村中的影响力,营造好了一个积极捐助的良好氛围。

  二是集体收入投入。有些村庄有集体公益林、山林开发、水塘开发、占用集体土地补偿等收入,这些收入一般用于公益事业发展,正值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时,村民理事会提出用于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新农村建设成果惠及最直接的是广大村民,村民也愿意将集体收入用于建设中去。

  三是喜事筹集。集思广议,我们有些村想出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的好方法,村民利用农户建房上梁、做寿等喜事,向广大村民倡议集体把礼金交由村民理事会统一管理,再以全体村民的名义向事主送一块带有感谢意义的牌匾,其余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长效管理

  搞好好新农村建设,“三清、六改、四普及”是手段,建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是目标,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根本保障。

  一是要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在各新农村建设点成立村民理事会,选举有威望、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为理事会成员,做好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项目管理、质量监督、财务公开以及成果维护等各项工作。

  二是要健全保洁机制。在维护新农村建设成果中,要加大环境卫生保洁力度。结合农村清洁工程,收集卫生保洁费,聘请专职保洁人员,配好必要的工作设施和工具、落实人员待遇,对村庄定时进行清扫。农户配备“两桶一袋”,将垃圾分类收集后由卫生保洁员清运至垃圾池,统一运送至垃圾中转站压缩,建立农村垃圾“村集、镇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是要健全考评机制。一是要对新农村建设成果进行考评,对维护好的村点予以适当奖励;二是要定期进行农户卫生评比,形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对新农村建设个人进行定期考评、考核,考评结果要与党员干部的工作业绩考评结合起来,并视工作优劣实行相应的奖惩。

  第四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推进项目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项目农业作为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生产发展主抓手,强势组织推进。一是突出“三资”开发农业。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把握大桥、大路、大港建设加速推进,如皋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竞相投入热

  土的新机遇,全方位、大力度地吸引“三资”投资农业。今年新春农业招商协议项目总投资额达9亿元,上海农业招商引资推介会签约项目58个,签约额达9.54元和1.26亿美元。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到帐2800万美元,新增50万美元以上农业项目14个。二是突出打造市场主体。牢固确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强势市场主体。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97家,企业带动种植基地10万多亩,带动农户3万多户。积极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供应种苗、赊销饲料、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返还一定利润、进行技术培训、提供贷款等形式,使企业和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三是突出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花卉苗木草坪、湖桑、粮经作物、蔬菜和高效渔业等特色主导产业,高效种植业面积占比达到43.43%,建成了一批高标准、有特色、成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做大做强区域特色板块;大力实施“一村一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鼓励镇村积极主动与农业龙头企业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基地对接工作。四是突出推进现代畜牧园区建设。研制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园区建设的意见》,重点健全了生猪产品质量、动植物疫病控制、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合作体系,科学推进现代畜牧园区建设,实现了生猪生产的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了我市规模生猪养殖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三年来,市财政对园区建设奖励金近300万元,累计新建畜牧园区56个,年生猪饲养生猪180万头,加工生猪60万头,调出活猪60万头,规模养殖占比达到46.21%。建成生猪加工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2个、南通市级5个,江苏长寿集团、南通银燕集团分别投资建成万头猪场,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规模养殖。

  二.促进充分就业创业,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充分就业创业作为主攻方向,切实改变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状况,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成为自主创业者,实现生活宽裕。今年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5万人,转移农民1.35万人,累计转移劳动力37.1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80%以上。累计登记私营企业17075户,登记个体工商户5179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累计347亿元。当年引进市外民资60.5亿无。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始终坚持工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蛋糕,为农民就业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加快农村发展服务业,鼓励镇村充分挖掘本地优势,选准发展路子,形成区域特色努力以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就业创业。二是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实施万名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办学等职业技术培训阵地,切实强化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就业观念、法律法规等培训,使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创业观念不断更新,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支持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任务,主动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劳务组织作用,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外地输入三措并举,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变富余农

  民为富裕农民。三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民众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培养和造就农村能人的机制,对广大农村能人创业致富、带动一方,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尤其是引导农民参与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为民营经济提供发展载体;大力实施“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工程,吸引更多的在外能人带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强势推进“双强”、“双带”工程,确保千名“双带”型村干部全部创办私营企业,百名“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领办企业全部成为规模企业,带动全民大创业。

  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力建设生态农村。坚持把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重要着力点,扎实加快推进。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三四级河道疏浚任务,并落实了河道长效管护措施,农村河道实现“底清、面洁、岸净、树绿”。在完成通居和危桥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对不符合通车条件的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全市332个村公共服务中

  心今年将全面建成,已建成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按照

  “三大超市、八大功能”的定位,修建了健身广场(路径)、篮球场、文体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爱心超市、生活用品超市、生产资料超市等活动场所,全天候向农民开放,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学习培训场所。二是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以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有专门的工作班子、有专职人员、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严格的考核措施、有足够的工作经费、有必需的装备,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出实效提供保障;创新资金筹集办法。在优先安排村级一事一议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加大镇级财政扶持力度、发动社会力量捐资等办法,努力化解资金瓶颈制约;强势组织推进。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强化督查考核等措施,促进了农村清洁工作的高效推进。清理垃圾、清理粪便、清理秸秆、清理污染源、清理乱搭乱建等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居佳”新农村初见雏形。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公平教育,继续优化学校布局,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普通高考和职教对口高考连获丰收,倾力打造全省一流的“教育如皋”品牌。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确保今年所有定点小学建成省标合格学校,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镇6个、四星级高中1所、省级职教示范专业或实训基地1个、省现代化幼儿园1所、南通特色成人教育中心校2所。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市镇村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达到95%,合格和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率分别达90%、3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8.48%,并逐年提高补偿水平。着力改善市卫生医疗机构的设施条件,积极筹建沿江甲级医院。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群众体育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文化、新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创新发展机制。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推进思路和举措,切实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一是强势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按

  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引导、能快则快,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高标准培育典型、高效率组织推进的思路,稳步推进农民聚居化进程。全市493个农民集中居住点累计开工建设431个点,开工29363户,建成19234户,入住16453户,通过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累计节约整理土地近两万亩,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腾飞提供了土地资源要素保障。在推进过程中,为有效化解基础配套资金不足的难题,成功地探索出招商建区的新路子,筹建了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成立以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聚居化和公益用地落实难的矛盾。二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保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社会救济、城乡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为补充,各项政策优惠相配套的社会救济体系。目前,全市98.48%的农民

  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低保标准逐年提高,2.64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失地的农民,严格按照《如皋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实施基本生活保障,做到凡征必保、即征即保,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各镇、村和社区普遍建立了“爱心基金”并进行长效管理,基金总数已超过200万元,惠及2.64万名城乡困难群众。集中推进“爱心超市”建设,在各镇、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村层层建立爱心超市,目前已建成镇级“爱心超市”19个、村(居)级“爱心超市”56个,村(居)民的弱势群体能够在超市中选择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日用品。三是创新“双帮”工作举措。变过去的单纯扶贫济困、应急救助为帮助推进小康竞赛、新农村建设、消除贫困、构建和谐。建立了市、镇、村、各帮扶单位组成的工作网络,选派市镇机关108名年轻干部到村挂职,从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项目农业、培育板块经济、政策宣传、扶贫济困等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帮村帮户发展。各帮扶单位及帮扶干部累计帮助新办企业624家,帮村发展高效种养项目297个,帮扶资金达2200万元。四是加快发展农村“三大合作”。把农村“三大合作”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强势组织推进。累

  计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5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5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围绕高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鼓励和扶持发展一品一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引入现代公司制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人均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超过2000元的村,今年将全面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任务,通过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五篇:生态县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生态县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市生态办的帮助指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和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抓住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契机,密切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全力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大治旧控新力度,加强污染减排工作,加快环保民生问题解决,狠抓各项指标工作落实,圆满完成目标责任书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2008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2008年,我县紧紧围绕生态市考核目标,做到任务分解到位,职责到岗到位,具体落实到位,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深化生态建设工作

  安吉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市主要领导先后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安吉抓好试点,成为全省典范、全国示范。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成立由书记、县长任组长,省环保局主管处长、市环保局局长和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试点”办公室,由分管副县长兼任主任,县环保局长任常务副主任,确保领导到位,保障有力。同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了《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并在1月25日由国家环境保护部主持召开的生态文明纲要评审会上获原则通过。目前,我县已进一步制定了《安吉县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二是确定载体,探索模式。在综合评估现有基础和发展方向,统筹兼顾工作传承与思路创新的前提下,安吉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载体,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工作思路,启动实施“环境、产业、素质、服务”四大提升工程,整体推进安吉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在生态县创建指标体系和小康社会综合指标体系基础上,着力构建县一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现已基本形成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是突出重点,示范带动。依托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一区两线”示范带、示范点建设,基本形成由整体转向细节、由点成线扩面的工作态势,已完成4个精品区块、24个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建设;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中心村升级、自然村扩面、集镇和区域中心村提档工程。累计创建省、市全面小康村38个,新增6个;创建市级生态村28个,新增10个。

  四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举办了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乡村节”活动,国家环境保护部、省环保局领导亲临安吉给予指导;以“3.25”生态日、“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多次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主题活动,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利用党校等干部教育阵地,组织256名乡镇、机关和村(社区)干部参加生态文明专题

  培训,在《今日安吉》、安吉电视台等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生态文明、人人参与的建设氛围。通过各类媒体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全县上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增强,主动性更高,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二)实施“811”环境保护行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认真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坚持治旧控新,抓好三方面的工作,全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一是抓污染减排。科学制定《2008年安吉县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计划》,明确减排工程项目和完成时限、质量。建立污染减排工作联络制、督查通报制、重点减排项目联系制、重点管理企业直报制,及时梳理汇总前阶段减排工作情况。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建立污染源工作档案,污染源普查工作受到省市高度肯定。完成我县5家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验收工作;完成4家造纸企业技改和中水回用工程;依法关停9家粘土砖瓦窑。加快减排工程建设,梅溪、高禹两个平原乡镇污水处理厂已基本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脱氧除磷方案通过评审并启动建设,目前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氮磷指标均能达到排放标准;接通孝丰至递铺污水管网,新建、完善、起用县城截污管网37.02公里,县城污水处理厂平均日处理能力由2007年同期的1.53万吨提高到1.83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4%,化学需氧量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8%,三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二是抓重污染治理。继续排查突出环境问题,确定安吉县竹制品加工行业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督办环境问题,按计划完成

  整治任务;开展铁红粉行业专项整治,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通过限期治理验收;开展24家太湖流域重点企业废水治理提标工程;持续开展烟尘专项整治,主要道路沿线已开始实施烟囱美化;积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8家,完成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三是抓环境监管。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制定并实施县级飞行监测方案,每月开展一次以上县级飞行监测行动,县级飞行监测污染源达标率达85%以上;实施饮用水源保护计划,完善了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达90%以上;加快推进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利用和处置工作,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夯实生态建设基础

  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五整治一提高”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认真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新增整治点34个,累计农村人口受益率达83.1%。狠抓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工作重点,已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已达100余个,新增32个,同比提高14.62%;从日本引进的农家乐废水土壤多层介质技术处理已全面推广使用,效果明显;一大批如剑山湿地公园、太阳能特色村、村级雨污分流设施等乡村生态项目建成使用。不断健全“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收运系统,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0%以上。完成100头猪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平方公里,累计建设清水河道204.85公里,农村河沟疏浚整治,村庄河沟池塘污染整治率达100%。农村全面实施西苕溪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

  二是加快生态绿色基地建设。加强矿山治理,需治理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累计治理率达75%,创建省级绿色矿山1座;完成测土配方施肥15万亩;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20个;绿色食品认证数17个;有机食品基地4个;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人口3.5万人以上;累计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43.73万亩;新增6个绿化示范村;“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30%,生态葬法覆盖率95%;城镇建成区绿地率35%;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3.1%;有机商品肥推广使用量比上一年提高8%。

  三是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生态监察试点工作,克服生态监察起步晚,资金缺等困难,及时出台并上报了生态监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规模化养殖场,农村生活污染源、矿山开采等生态监察。同时,出台了生态案件移交等制度。积极提出建议意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治本之策,提请县政府制定出台生态修复、制止毁林开垦、整治黄沙开采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县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县空气质量农村达到一级,城镇二级以内,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为310天达标率为84.9%;环境功

  能区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85%以上,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2.3%,省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内,出境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符合考核要求。

  另一方面,县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随着园区生态化改造的不断推进,突出环境问题的逐步解决,环保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工业功能区集中集约集聚功能不断加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新增项目入园率达65%以上,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达43%,三产结构基本保持在10:50:40。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增长11%,人均GDP突破45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4.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亿元,分别增长32%和25%,增幅位居全市三县两区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3元,分别增长11%和14%,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推荐访问:四宜特色村建设经验做法材料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 成效 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