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务接待讲解词(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公务接待讲解词(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新)公务接待讲解词(完整文档)

 

 各位来宾……好:

 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小浪底景区参观游览, 今天很荣幸为各位提供讲解服务。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厅。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将小浪底工程按照 1:650比例微缩的沙盘模型, 下面我们可以借助它对小浪底工程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模型当中最左边山体下方的白色建筑物就是展厅的位置, 位于黄河的南岸, 洛阳市的孟津县, 以黄河为界对面的北岸则是另外一座城市济源市。

 小浪底工程因位于黄河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 控制着黄河 92.3%的流域面积, 近 100%的输沙量以及 90%的水量, 是控制黄河上中游洪水泥沙的关键位置, 是三门峡以下黄河干流上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坝址, 也是唯一能够全面担负起防洪、 防凌、 减淤、 供水、 灌溉、 发电等任务的综合性枢纽工程。

 小浪底从 1991 年 9 月 1 日前期工程开始修建, 到 2001 年底主体工程完工, 总投资额达309 亿人民币, 因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 11.09 亿美元, 所以根据世行的采购导则, 主体工程实行的是全方位国际招标, 当时有来自全世界 36 家公司通过了资格预审, 参与竞标, 经过激烈的竞标之后, 由三家国外公司承包商负责承建, 小浪底工程也就大概分为三大主体标段。

 首先最具有标志性的标有 “小浪底”三个大字的这座拦河大坝就是整个工程的第一标段,由意大利英波吉罗为责任公司的黄河承包商负责承建, 全称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 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土石坝, 那么它跟一般的混凝土重力坝结构有什么不一样呢? 它的中间采用的黏土, 两侧分别用沙子、 砂岩、 鹅卵石等十七种填筑材料由细到粗一层层堆积填筑碾压而成,大坝的所有填筑材料均是就地取材, 挖掉了附近的两座大山, 当地的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当代的愚公移山。

 这座大坝无论从外观还是截面上看都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梯形大坝, 坝顶最宽处仅 15m, 而坝底的宽度则达到了 864m, 垂直高度 160m, 海拔高度 281m, 全长 1667m。在这座大坝建成之后, 上游库区也就是模型当中上方所显示的蓝色部分, 最大库容可达 126.5亿 m³ , 最高蓄水位 275m, 在水库投入运用之后基本可以使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 60 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大坝建成之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拦截黄河水, 使其人工改道, 以前的黄河水是从大坝中间的位置下泄到下游的, 从 1997 年大坝成功截流后, 原来 440m 宽的故道河床就成了大型渣场, 没有任何植被覆盖。

 工程建成之后, 小浪底建管局加大了坝后生态环境恢复的力度,委托上海园林设计院对该区域进行地表整治, 防护和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现在是风景非常秀丽的坝后生态保护区, 它将环境绿化和黄河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使大家在领略宏伟工程、 观赏美景的同时, 也了解到黄河的发展史、 文明史。

 那么改道以后的河水主要是通过大坝北岸的山体下泄到下游, 而在这不足一平方公里单薄狭小的山体里, 开凿了 具有世界挑战性的108 条洞群, 包含了整个工程最为精华的两个标段—泄洪工程标以及引水发电标。

 那么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由德国旭普林公司为责任方的中德意联营体中标负责承建的二标, 庞大的泄洪排沙建筑群。

 这一部分建设主要包括最后方进水塔修建, 山体洞室的开挖以及三大消力塘的修建。首先在最后方醒目的红色启闭机下方集中了“一” 字排开的 10 座进水塔, 它是世界上最雄伟最复杂的进水塔群。

 在下方的山体内部错综复杂、 大大小小地开挖了 108 条地下洞室,可以说整个山体几乎被掏空, 构筑起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迷宫”。

 而我们在山体外面能看到的这 10 条洞室就是调水调沙和泄洪通过的地方, 那么它们各自的分工任务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来逐一了解一下。

 首先这 10 条洞室当中处于最右边最醒目的这条叫做正常溢洪道, 当上游库区蓄水位达到警戒线水位时才开启使用, 老百姓也就形象地称之为抵御千年一遇特大洪大的千年溢洪道, 被称为“千年等一回”, 当然我们希望永远不要用到它。

 在溢洪道的另外一侧依次抬

 升的三条平行洞室叫做明流洞, 是排上游库区大量清水和悬浮物的。

 它的下方中间位置有三条洞径最小的洞室就是排沙洞, 主要用来排沙。

 而在最下方也就是紧挨着河面的三条洞室则是最早引导黄河水改道的导流洞, 在其完成导流任务后, 通过改造和创新, 成为永久泄洪洞, 是世界上最大的孔板消能泄洪洞。

 泄洪系统出水口的消力池总长 210m, 宽 356m, 深 28m, 由 10 条洞室下泄的高速水流可以在其中进行两级消能, 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消力池。

 调水调沙是现代治理黄河的一个新思路、 新理念、 新模式。

 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 调节下泄流量和水沙比例, 利用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 携沙入海, 使黄河逐步恢复健康生命状态。

 2002 年开始, 小浪底每年的 6 月下旬到 7 月上旬, 都会进行为期 20 天左右的调水调沙, 在这段时间里通过三条明流洞、 三条排沙洞有选择性的开启, 全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放水放沙。

 那么壮观的场面就如同我们面前这幅巨大的照片所呈现的情景, 这是由两条明流洞喷涌而出的飞瀑, 如果身临其境的话将会给人一种巨龙出水、 一泻千里的感觉, 当然由于水沙比例调控含沙量的不同, 水瀑的颜色也就各异, 有的非常清,而有的则非常浑浊。

 因为在调水调沙期间会吸引大量游客至此络绎不绝, 所以也被称为是这里一年一度的“观瀑节”。

 那么在一年当中调水调沙其余的时间里, 小浪底主要通过三标工程, 由法国杜美兹公司为责任方的小浪底联营体中标承建的引水发电系统发电供水, 而它主要的发电厂房部分建造于左岸紧挨着二标工程这一块山体的腹部, 从外观上是难以看到的, 而内部发电厂房的高度则达到了 61.44m, 长 251.5m, 宽 26.2m, 是目前国内跨度和高度最大的地下发电厂房之一, 安装有 6 台 30 万千瓦的混流式发电机组, 多年平均发电量 51 亿千瓦时, 所发的电通过在山体外面能够看到的这个地面控制中心输送到华中电网, 发电利用过后的水就从下方这三条尾水渠下泄到下游。

 小浪底电站不仅是河南电网中理想的调峰调频电站, 也为整个中原地区提供了有效的清洁能源。

 那么小浪底工程就先介绍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刚才各位走进门看到的玻璃板下方这个模型, 它其实和小浪底有着必然的联系, 属于一个配套工程——西霞院反调节水库。

 它位于小浪底下游 16 公里处, 洛阳孟津县与吉利区的交界处。

 主要开发任务是以反调节为主, 结合供水、 灌溉和发电。

 西霞院的反调节运行, 是通过对小浪底水电站调峰发电的不稳定水流进行再调节, 使下泄水流均匀稳定, 以减少下游河床的摆动和对堤防工程的冲刷。当小浪底发电流量较大时, 西霞院按反调节水量要求发电, 多余水量蓄存于库中; 当小浪底水电站停机发电时, 西霞院水库利用水库存水, 按照反调节水量下泄, 既满足黄河下游用水要求, 又防止下游河道断流。

 除了反调节以外, 西霞院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就是它这座拦河大坝, 这座大坝全长 3122m, 相当于小浪底大坝的两倍长。

 不仅如此, 它有两种结构, 两侧是堆石坝, 而中间是混凝土结构, 主要的功能性建筑集中在大坝的中间:

 泄洪排污的出水口引水灌溉闸以及河床式电站厂房。

 最大坝高 51.5m, 共设置了 21 孔泄洪闸, 左右岸最大坝高仅 20.2m, 所以相对来说, 西霞院的库容就比较小, 只有 1.62 亿 m³ , 仅为小浪底库容的 1%, 也就意味着库区水浅, 但水域开阔, 很适合修建一些大型的水上娱乐设施。这个工程因为动工的较晚, 主体工程于 2003 年 1 月 10 日正式开工, 2008 年底完工, 2011年刚刚完成验收, 后期的整体规划还未完成。

 但以目前的规划来看, 预计开放之后将与小浪底景区连成一片形成河南省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届时欢迎各位来宾至西霞院参观游览。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战略性工程, 历年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工程建设期间, 他们在百忙之中先后视察过小浪底。

 这两幅图片是黄河源头和河道的航拍图它是由融化的雪水汇集而成的三条小溪开始它的万里之行的。

 当黄河流到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的交界处, 河道变窄, 山崖陡立, 滚滚黄河水从 17 米的高处跌入深峡的河槽, 登高望远, 好似湖水倾倒, 壶口瀑布由此得名, “源出

 昆仑衍大流, 玉关九转一壶收” 就是形容壶口的壮丽景观。

 黄河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染色河流, 是因为它的含沙量最大, 它中途要流经中国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 64 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俗话说“黄河之灾, 祸在泥沙, 黄河斗水, 泥居其七”, 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裹携13 亿吨泥沙, 其中 4 亿吨泥沙会沉积在下游河床, 使下游河床以每年十厘米的速度不断抬升, 普遍高出两岸地区, 形成了“地上悬河” 以及悬河之上的悬河“二级悬河”, 严重威胁广大平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自古就有“铜头、 铁尾、 豆腐腰” 之说, 以其“善淤、善决、 善徙” 而闻名,“三年两改道, 百年一改道” 称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而旱灾是黄河流域的又一大患, 这两幅照片就是当时灾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加大了治理黄河的措施, 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 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

 例如加固加高黄河两岸大堤、 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和下游分洪滞洪区的修建。

 但是这些措施是还是远远不够的, 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黄河的洪汛等问题, 也为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争取时间, 就要在黄河上修建一些必要的水利枢纽工程, 例如小浪底。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小浪底开工前黄河上已经建成的部分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其中的三门峡、 故县和陆浑水库就在河南省境内, 如遇特大年份洪水以及每年的调水调沙, 小浪底是和这三个水库联合调度运用。

 接下来的这张照片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流经千百年的母亲河在 1972 年的 4 月 23 日首次出现断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腾到海不复还” 在当时似乎成了 历史的绝唱。

 从1972 到 1998 年的 27 年中, 有 21 个年份出现断流, 黄河连年断流, 水资源危机成了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 据有关资料统计, 1997 年仅山东一省直接经济损失就达 135 亿元人民币, 东营市的胜利油田是我国的第二大油田, 因黄河断流, 200 口油田被迫关闭, 油田损失近 15 亿元。

 但在小浪底建成之后, 已保证黄河下游十几年不再断流。

 这张珍贵的黑白历史照片是 1952 年毛主席首次离京巡视在郑州花园口留下的, 我们的毛主席就是在此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的伟大号召, 之后由身边的这位当时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同志开始着手小浪底工程的工作。

 小浪底工程是国家各部委、 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 40 年的勘测、 设计、 论证、 评估、 审查、 400 多项科研实验, 攻克了大量的技术难题, 几代人的心血、 智慧和力量, 终于描绘出了小浪底工程的宏伟蓝图。

 1991 年 4 月 9 日, 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小浪底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确定“八五” 期间开工兴建。

 这幅照片就是人大代表在对小浪底工程进行举手表决的重大历史场面。可以说小浪底工程在这一天终于穿云破雾, 落地生根。

 小浪底工程主要分为前期工程和主体工程。

 从 1991 年到 1994 年是前期准备阶段,工程是在国家经济较为紧张的时期上马的, 所以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我们可以看到中方建设者所居住的窑洞, 当然条件好的可以住在以前当地居民废弃的窑洞, 条件不好的要自己搭帐篷风餐露宿, 没有电就用落后的手风钻来开山劈路。

 然而就在这种条件下小浪底建设者依然高质量完成了水利部提出的“三年任务, 两年完成” 的目标, 顺利通过了世界银行 15 次严格的检查。

 1994 年 9 月 12 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这是当时的盛况, 各大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

 小浪底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名建设者, 开始了赶工热潮。

 然而小浪底工程建设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 小浪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堪称中国“地质博物馆”, 从劈开的山体断面来看, 它是一个像“千层馅饼” 一样的地层结构, 山体岩层易破碎, 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在 1995 年三条导流洞开挖中造成了大小 19 次塌方, 也就在这时二标承包商德国旭普林公司以中方没有说明山体条件为由擅自停工, 提出了 8818 万马克的巨额赔偿和推迟一年截流的要求, 那么如果国家在当时接受这一残酷现实, 就会让外商牵着鼻子走, 那么国家将因为 97 年不能按期截流, 而为此要付出直接经济损失 40 亿的沉重代价, 然而国家水利部并没有在这突如其来的难题和干扰面前畏缩, 在不违背国际条款的

 原则下, 创造性提出了“成建制引进中国水电施工队伍” 的对策, 与承包商达成了“劳务分包” 的协议, 赶回了延后 9 个月的工期并提前完工, 胜利实现了如期截流。“在外国人面前,我们是中国人, 在中国人面前, 我们是小浪底人” 这是一次截流动员大会上发出的口号, 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浪底在国际工程上展示出了中国人顽强拼搏的形象。

 经过中外建设者 1100 多个日夜的奋战, 小浪底迎来了大河截流。

 这就是 1997 年 10 月28 日 10 点 28 分最后一车土石方正在倾倒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截流成功后, 建设者一鼓作气, 在 1999 年 10 月 25 日成功完成下闸蓄水, 将三条导流洞洞口的闸门彻底落下切断黄河水流, 开始初期蓄水, 为发电蓄足水量。

 这四张图片则反映了发电的重大施工过程, 压力管道焊接、 水轮机蜗壳焊接以及机...

推荐访问:(新)公务接待讲解词 公务 讲解 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