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体会:新课标下新课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体会:新课标下新课堂,供大家参考。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体会:新课标下新课堂

 

 202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体会: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我非常喜欢《30 天写小说》!这是美国克里斯·巴蒂的作品(胡婷、刁克利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 5 月出版)。1999 年,克里斯·巴蒂创办美国小说写作月,这一年有不到 100 人参加了 30天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活动(5 万字的小说就可以称为长篇小说),参加者每天拿出一个小时,写完 1667 个字就结束,连续写 30 天就可以完成 5 万字。这是一本让你跑上带劲的文学马拉松的书,是一场历时四周的艰苦而又令人兴奋的小说写作之旅。这本书很短,可以一气读完。这本书公开出版时,就有 100 多个国家的近百万人参与到小说写作月活动,很多人的作品也获得出版并登上排行榜。30 天,只要坚持就能真的完成。我 30 多年写作的最大缺陷就是没有写过小说,以后得用这本书的智慧,来一次 30 天写小说的经历。

 2022 年 4 月 21 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颁布了。我决定用 30 天的时间来阅读、思考。不知不觉中,30 天了!30天读、思课程标准,透了吗?没有,没有!愚笨的双手与大脑,仍然让我处在皮毛阶段。

 新课标对应着新课堂,接下来的哪些课堂不能再像过去一样? 一、新识写字课堂 新课标的识写字要求,突出汉字的文化味,突出汉字里藏着的智慧,突出了汉字美的教育。按理说,这不是新的,识字写字本来就该这样的。是的,的确该这样!但,多少老师没这样呀!要么教得简单,要么教得非常随意,要么教得很死。比如“人”字,只教怎么读怎么

 写,不教“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武”字,多少学生加“撇”,只是让学生反复订正,不给学生讲“武”为什么不能加“撇”。教“幸福”,告诉学生“幸”等于“土”加“¥”人民币符号,即“幸”告诉我们得有钱,钱都没有怎么可能“幸福”?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实与“幸”中藏着的智慧、文化毫不相关。

 语文老师,如果再不读再不用《汉字源流字典》《汉字图解字典》《汉语大字典》《说文解字》等来教一个个字,再不教孩子写毛笔字,并与孩子一起写毛笔字,真的对不起子孙后代。

 当然,教材编写更应该慎重,非常慎重!给师生提供的教材,一定不能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哪怕一个词、一条虫、一张图上面的树叶都要准确。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 23 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第 33 自然段。

 2021 年以前教这篇课文的这一段,句子是“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已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2022 年起教这一段,句子变成了“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鄙的利已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可卑”的“卑”,字义是低下、低劣,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是低劣的,不过一般不会与“可”组词,所以“可卑”是错误的词,所以词典、辞海、辞源中,你是根本查不到这个词语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字都能拼在一起的,不能拼就是不能拼。但词典中有“可鄙”这个词语,意思是令人鄙视。“利已主义”前面加上“可卑”是不对的,

 解释不通,加“可鄙”才是正确的、精准的,因为利已主义的确令人鄙视。

 教材终于将错误的“可卑”改成了“可鄙”又非常准确吗?我找到了张汉钧先生这篇文章的译文,没有想到译者用的是“卑下”。老师们,只要打开词典查一查“卑下”,一定会发现“卑下”比“可鄙”更精准呢!不知道,下次教材修订能不能给学生更精准的词。

 再比如《跳水》一课(五年下册第 17 课)最后一段:“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通读《跳水》课文,“勇敢”一词用在这里是不当的!因为船长的儿子被猴子引上了高高的桅杆,这些水手是始作俑者,他们逗着猴子,逗着船长的儿子,才有这次生命危险的。在这样的情境下,把“勇敢”用在这群水手身上合适吗?查了几个译本,发现此处多译为“健壮”。“健壮”用在这里,才合情合理。

 二、新阅读课堂 阅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这里单指课文的阅读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用 1-3 课时教一篇课文,篇篇教得不通透,真的毫无新鲜感可谈了。

 新课标把“阅读”变成了“阅读与鉴赏”,在任务群中,又把阅读分为“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整本书阅读”,其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跨学科学习”哪个又能离开阅读呢? 接下来的“阅读课”,如果没有鉴赏,此课肯定是老课;实用性

 阅读,没有上出“实用性阅读味”,没有把实用性阅读中的“实用性交流味”上出来,此课肯定是老课了;文学阅读的“文学味”不足,肯定是老课,“文学阅读”过程中,课堂里没有“创意”,老师不能诱发学生进行“创意表达”,注定是老课;思辨性阅读,整个课堂一点思辨味都没有,老课也,“思辨性阅读,没有把思辨性表达展示于课堂”,同样是老课也;整本书阅读,如果还像“快乐读书吧”那样教整本书,老课也,真正的“整本书教学”是什么样子的?不深入探讨,这样的新课堂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也许我的这种思考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当的。当我们面对新课标中的这一切时,面对与时代同行的孩子们时,我们那旧有的阅读教学模式真的不需要改变吗? 在一线教语文,我非常清楚这种改变相当困难。因为我们的教材课文量太大,一篇篇非常经典的课文居然承载的是小任务,低阶思维的任务,浅任务,几乎看不出任何综合味道的任务,所以,老师们没有办法用更多的时间来把一篇篇课文教通透,只能用主编们倡导的“一课一得,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来糊弄一批又一批学生,甚至有专家还说,“不要较真”“简简单单”教,足够了,可以了,能考个学生、家长等共同满意的分数就行,分数是生命线,教通透不是生命线,教通透,深度学习,能保证考高分吗?这就是现实,教师教学用书建议你用 1-3 课时教课文,用 2、3 课时教精读课文,用 1 课时教略读课文,你就严格遵守这条法则就行,就这样教,全国老师都是这样教的,不要逞能,你这样教了,不犯错!他们还美其名曰地说:“这都

 是箴言!” 众所周知,传统的单元教材结构:几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那新教材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会不会与传统的单元教材结构一样?如果一样,接下来的教学肯定是教完三四篇课文(每篇课文用1-3课时),再用 1 课时完成“交流”教材的教学任务,再用 2-3 课时完成“表达”的教学任务,最后用 2 课时完成语文园地的任务。新课标在阅读方面变化非常大,如果教材不变,新教材还是 26-28 篇课文,不是 10-12篇课文,可以说阅读的这些新变化,很有可能只在课标里,没法在课堂中。

 新阅读课堂是随着教材的变革而生长的。

 三、新表达与交流课堂 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合并成“表达与交流”,接下来的课型能不变吗?过去的教学大纲、课堂标准,专家将写作肢解为“写话、习作、写作”,原因是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几十年实践下来,可以说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学生仍然是大面积地继续讨厌写作。新课标修改了这一做法,让“写作”重新回到“写作”上,回到“表达与交流”上,还请来了“创意”“创作”,把诗歌、小小说、脚本、多类型报告、成长故事(自传)等文体也大大方方地请来了,把第二学段的“日记”延伸至第三学段……面对这些新变化,你还会无动于衷,继续操着传统的“习作教学法”,大谈特谈习作,来教现在的“表达与交流”?

 多少老师与我一样,从来没有过诗歌、脚本、小小说、多类型报告的写作、创作经历,怎么教孩子完成这些任务?我们还能继续糊弄吗? 为什么中小学写作那么难教?主客观原因都有。看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上的“习作”“作文”,这些内容编写的专业化程度真的不高。这不是批评,这是真话!看现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次习作才 1页纸!虽然每册还有一个习作单元,但整体来看,实操性还是不强!简单地说,现在教材上的“习作”“习作单元”都是教材,都还不是学材!一次写作,应该按照“教材+学材”的方式来编,最少也得编6 页纸以上(美国等国家的一次写作,有的多达 20 页),每一次写作为什么写,怎么写,怎么写好,写好本次作文得需要读什么书,本次写作需要就哪些话题做讨论,作文写完之后如何展示,老师该干什么,家长要做干什么,学生要干什么……一定要让老师与学生清清楚楚!细化才是专业化!

 只有语文中的写作教材编得非常专业化了,老师教起来才容易,学生爱上写作才有可能。教材过于简单,老师就只能用简单的教材简单化地教,只能按部就班地用 2-3 课时,不痛不痒地教一个单元的作文。这种非专业化的思维是无法让全体学生爱上写作,懂得创意,并写出高质量的作品。

 所以,新表达与交流课堂,应该从教材的大变革开始。

 四、新整本书课堂 读新课标,知道新教材肯定有“整本书阅读”单元了。有了这一

 单元怎么教?按照“快乐读书吧”那样教整本书行吗?(统编小学语文使用至今,有很多学校很多老师,根本没有按照整本书教学的思维来教这些书呢!)因为统编教材里有“快乐读书吧”,我国还是有不少团队研究了这些书怎么上,市场也有了这样的书。他们的教法适合新教材“整本书阅读”吗?全盘否定肯定是错,将其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个环节肯定可行,作为全部肯定不妥。

 整本书教学,不少老师念念不忘用“不动笔墨不读书,作批注,写读后感,摘抄优美词句或段落”等方式引领学生读书,这需要变革吗?肯定要变革。比如读后感教学就需要大变革。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读后感写作,是非常模式化的,如果只以这一种方式写读后感,学生肯定不喜欢。

 读《朱小蔓与朱小棣跨洋对话》,朱小蔓教授问弟弟:“你在美国这么多年,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整体创造性远远超越我们?”朱小棣说:“美国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多办法,首先是美国非常注重阅读和写作,而阅读和写作是很能培养创造性的。读书以后通常要写读后感,仅读后感的写作,美国老师就是让孩子用很多种模式写。比如,一种是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封信给朋友,介绍这本书;一种以书中主角的口吻来写几篇日记,通过日记反映出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种是假设你组织了一个活动,请作者来参加,你作为主持人,向听众介绍作者和他的书等等,非常灵活。” 韩国陈庆惠女士在其著作《妈妈学校:写作》中,用了近百页讲述“读后感”写作。陈庆惠提出了”阶段性读后感写作“。她教育儿

 女,每周都要读一定量的书,然后让他们挑选出最喜欢的一本写读后感。并且告诉我们,让孩子写读后感,不是把笔和纸扔给孩子,要会引导孩子写读后感,以消除孩子对写作的恐惧。什么是阶段性读后感?有人问什么时候写读后感?陈庆惠认为,从 3 岁开始,从他们能拿动蜡笔画画开始。第一阶段:用蜡笔画读后感。第二阶段:让孩子为图画配上一些单字读后感。第三阶段:学会给图画配短的句子读后感。第四阶段: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给孩子,用自己的想法写读后感。第五阶段:出一些难一点的问题给孩子,用自己的想法写读后感。第六阶段:自主写读后感。

 关于读后感写作,如果能再加上些创意,学生就会因为这些创意而喜欢上写作。以下十个创意题目能激发学生写出意想不到的好文章:

 1.如果让你给书里的人物发奖,你会给谁发奖?或者会给哪几个人物发不同等级的奖?为什么要给这人、这些人发奖? 2.看看书的封面,你觉得设计如何?这封面与这本书配吗?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怎么设计呢?为什么? 3.一本书,那么多的人物,很有可能有个人物会相当孤独,怎么让他不孤独呢?如果你想送一个礼物陪伴他,会选什么礼物呢? 4.你喜欢的人物,在书中穿什么鞋子?很有可能没有介绍。你既然喜欢他(她),可不可以送他(她)一双鞋子?你准备送什么样的鞋子? 5.如果让你成为书中的一个人物,你想成为谁?如果你变成了这个人物,你是否想改变一下故事情节?如果想,准备怎么改?或者你

 直接进去,不想成为任何一个人,就想成为自己,你想在哪个章节里,想在里面做什么事呢? 6.如果允许给书中的主人公送一件很特别的礼物,你想送什么呢? 7.书中的某个人物给你寄来了一个包裹,你觉得里面会是什么东西呢?你是怎么作出判断的?你想用这个礼物来做什么呢? 8.如果书中出现的某个特别人物,突然有了魔法,你想让他在哪个地方对谁施魔法。使用魔法之后,会使故事出现哪些变化呢? 9.如果让你故事中去掉一个人物,你准备去掉谁,为什么要去掉这个人物?去掉这个人物后,故事会不会发生变化? 10.想象一下,故事中的主人公 10、20 年后,会是什么样子?请用文章写出来。

 新整本书教学,对于当下所有的语文老师来说,是个难题。一篇篇课文教学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整本书怎么教?这个难题,需要每位老师自己来破解。

 新课标对应着新课堂,除了上面四个“新”,还有哪些需要“新”?新课堂教学评价;课都变了,作业也得变,新课堂作业当然也要重新建构;学业描述以前没有过,这肯定是新的,怎么描述呢?跨学科学习来了,怎么跨呢?这也非常新!

 

推荐访问: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体会:新课标下新课堂 新课标 课程标准 解读